本文选自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谣、谚语集成广东卷·连平县资料本》,都系掌牛题材的,讲唱者分别来自连平忠信、内莞,在连平其它地方可能也有流传,只是缺乏记录。客家山歌要用当地客家话来唱,连平客家方言就有好几种,客家山歌被转成汉字时往往会削弱本地口音,所以上坪人看忠信那边的山歌也是秒懂
本文选自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谣、谚语集成广东卷·连平县资料本》,都系掌牛题材的,讲唱者分别来自连平忠信、内莞,在连平其它地方可能也有流传,只是缺乏记录。客家山歌要用当地客家话来唱,连平客家方言就有好几种,客家山歌被转成汉字时往往会削弱本地口音,所以上坪人看忠信那边的山歌也是秒懂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王侯、卿士等贵族或官吏才有资格建立家庙(祠堂),普通百姓没这个权利,只能进行“路祭”。随着民间家族力量的壮大,为了适应百姓凝聚宗族、追祭祖先的需求,自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起,官方开始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家资丰厚或子孙众多的宗族率先兴建祠堂
兵者,诡道也。浙江余姚人王守仁(1472-1529年)深谙此道,诡计多端,并受到兵部尚书王琼一贯的赏识,于正德11年(1516年)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安、赣州。池仲容显然低估了王守仁,被老王以招安之名,诱杀于赣州祥符宫。被杀时间是正德13年(1518年)正月初三,正过年时,斩首行动只是开始,池大鬓的浰头老巢很快面临灭顶之灾。
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为扩充国民党军战力,打击日寇,蒋介石号召全国18至35岁体格健壮的知识青年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政治口号。短短一个月后,全国各地共有12万人报名应征,最终有8.5万余人入伍,这些爱国人士按美械标准装备成9个师,组成“青年远征军”,服役时间为两年。时任连平中学校长张景福,毅然率领二三十名连中学生投笔从戎。
复渊公来到上坪后,娶周氏(1326-1367年),生三子福宝(1351-1395年)、福珍(1354-1424年)、福顒(1366-1424年),连平上坪谢氏各个版本的老族谱(从崇祯三修至民国六修)都只记载福宝、福珍、福颙三公世系,自道光版五修族谱开始有八郎、九郎、十郎的别号记载。
民国时多数中国百姓以务农为生,土地就是命根子,农民除了遭受地主、土匪、军阀、贪官的层层剥削,还要靠天吃饭。一百多年前的蝗灾、风灾,曾造成东江上游的连平、和平、新丰、龙川、紫金、河源等县早冬两季水稻歉收,第二年夏开始青黄不接,饿殍遍野,就连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紫金县,原名永安县,位于河源的东南部,明末时是牟元善调任连平首任知州之前任职的地方,民国时是兴宁、龙川、河源三县的交通枢纽,为军事必争之地。在1994年的《紫金县志·大事记》中,对于一百年前发生在紫金县内此起彼伏的军阀混战,是没有记载的。1920年代的紫金县,是军阀陈炯明、土匪和劣绅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