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来我想在河源博物馆找连平颜氏的牌匾,无意中看到一块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的圣旨木牌匾,是颁给捐职州同陈国栋的父母的。工整的馆阁体看着挺舒服,这匾额能躲过十年浩劫保存至今挺难得。照牛排查了一下,这种敕封圣旨有固定的格式,与康熙及嘉庆年间的圣旨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1)本来我想在河源博物馆找连平颜氏的牌匾,无意中看到一块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的圣旨木牌匾,是颁给捐职州同陈国栋的父母的。工整的馆阁体看着挺舒服,这匾额能躲过十年浩劫保存至今挺难得。照牛排查了一下,这种敕封圣旨有固定的格式,与康熙及嘉庆年间的圣旨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长年漂泊在外,每次回连平上坪老家都会随手拍摄见到的风景,似乎怎么也拍不够。照牛排翻遍相册,找了些上坪街周边的老照片。时过境迁,有些风景已无迹可寻,有些建筑因岁月的剥蚀而逐渐被人遗忘,还有一些则来历无从考证。无论哪一种,这都是上坪……
关于颜伯焘,正史《清史稿》及碑石之类官方记载,官衔一大堆,不够立体,近来照牛排读到与他有交集的张集馨所著年谱,其中记载颜伯焘厦门抗英及战败后被革职返乡的事,对于了解真实的颜伯焘大有裨益。
1)一百多年前,列强们凭坚船利炮炸开了中国的国门,同时进行的还有文化渗透。德国和瑞士传教士曾在连平西郊的墩下建起一座基督教堂——福音堂,这座教堂的原址位于连平县元善镇鹤湖村连平中学校内,俗称“番鬼楼”。1951年改为连平中学后,连平福音堂被逐年拆建。1990年扩建连平中学时,仅存的外国牧师楼也被拆除了,连平福音堂自此彻底消失。如今只能从老外当年拍的老照片*里,寻找那段尘封的历史。
1)据雍正版《连平州志》记载,连平境内有两个温泉,一个在上坪煖水口,另一个在城东北的黄叟洞。东阳村的暖水口是上坪的南大门,虽已不见温泉,但这里矗立着两座宝塔、一座古桥和三座庙。历史最悠久的是水西庙(煖水灵祠),最‘年轻’的则为暖水口桥,这座桥有什么来历吗?
按: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把孩子送到教育资源更雄厚的县城、河源甚至珠三角去读书,如今已成为常态。很难想象,在百废待兴的解放初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上坪人是怎样上学的,直到我读到老石*《往事如烟》里的这篇文章。小学辗转于各个祠堂,中学要步行到陂头或县城,1959年上坪谢氏第一个大学生……
按:祠堂,亦称家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商议族事之地。祠堂始于汉代(建于墓所),明嘉靖以后允许民间兴祠立庙。根据族谱记载,连平上坪谢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历经崇祯、康熙、乾隆、道光、同治、民国及2018年的八次修缮,距今已有398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