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被查,鸠摩智凭借1997年《天龙八部》中的一句台词喜提千万直播流量。自从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后被当成统治工具,儒、释、道三足鼎立。佛教宣扬的"祸福报应"之说,确能洗脑。那些无法用礼义感化的人,听到祸福报应的诱惑也开始敬畏。乡里那些自诩向善的人,侍奉父母时连三餐都不能保证,却欣然捐钱修建寺庙道观。于是,照牛排在清朝雍正版《连平州志》上看到古代连平各地50座寺观和10余座庙宇的记载,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但足以想像封建时代粤北偏僻贫瘠山区的晨钟暮鼓。
▲汝南南海禅寺大雄宝殿
2017年,我在连平博物馆看到一批整齐陈列的古代铁钟,每口钟的重量在一百斤左右。这8口明清时期的铁钟分别来自连平上坪、田源、石龙、陂头、隆街、大湖和油溪等地的废弃寺庙,虽然锈迹斑斑,但铁钟上浇铸的文字却清晰地记载了几百年前连平人的信仰和愿望,有的还是当地行政归属从“和平县”、“翁源县”向“连平州”转变的铁证。这么多的大铁疙瘩,居然能躲过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和后来的破四旧,不知是如何做到的。
▲连平博物馆陈列的明清铁钟
寺、庙、庵的区别——寺,最初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如大理寺、太常寺),佛教传入中国后,朝廷接待外国僧侣或设立官方翻译佛经的场所被称为“寺”(如白马寺)。后来逐渐演变为佛教寺院的专称,是佛教修行和弘法道场,规模通常较大,住的是男性出家人。庙,起源比“寺”更古老,是中国本土祭祀祖先、神灵、圣贤或自然崇拜的场所(如宗庙、土地庙、城隍庙、孔庙、关帝庙、龙王庙等),与佛教无关,主要是祭祀和祈福场所,规模可大可小。庵,原意指简陋的圆形草屋、茅舍,特指佛教女性出家人修行和居住的道场,称为“尼姑庵”或简称“庵”,规模通常比“寺”小,环境更清幽、僻静。现代人一般分不出三者的区别,很多场合已经在混用了。
▲连平上坪西华山紫云庵
①【上坪太庵铁钟】此钟由江西老表铸造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距今已有443年历史,通高97厘米,口径60厘米,厚2厘米,重达300斤,品相非常好,是连平博物馆现藏铁钟里年代最早也是最重的一口。当时连平尚未建州,上坪属于和平县管辖,奇怪的是,此钟虽来源于上坪三洞村一座废庙,但铁钟铭文记载的“太庵”却是在连平内莞狮子山,太庵山主也是内莞人,不知有何隐情?
▲连平上坪太庵铁钟
钟身铸文为:“大明国广东道惠州府和平县永定乡惠化都内莞里福地狮子山,太庵山主周斌谅同僧性堂募化洪钟一口,重三伯斤,入庵永远吉兆。将众名开具——福建汀州府武平县施财信士张金猷、张元、张昊、李……山主男周善文、善纬……吉安府匠人……万历十年吉日立,法轮常转。”此时的内莞和上坪还属于和平县惠化都管辖。照牛排查询《连平内莞五修周氏族谱》,周斌谅是内莞周氏9世祖,确有两个儿子周善文、周善纬。捐款铸钟者约有40人,姓氏有张、冯、戴、林、钟、廖、聂、朱、罗、黄、李、赖、潘氏,以及惠化都的周、丘、陈氏,但未见上坪谢氏,他们很多都来自外地,比如福建武平、潮州平远。
▲上坪三洞太庵铁钟铭文
②【田源小席铁钟】此钟铸于清朝乾隆9年(1744年),重100余斤,距今281年,是连平田源镇小席村洪圣广利明王庙(始建于万历42年)的遗物,与田源龙庙、隆街洪圣庙的铁钟供奉的都是洪圣大王。遗憾的是没拍到这口铁钟的实物照片,连平博物馆介绍其钟身铸文如下:“大清国广东道惠州府连平州长吉图田席约小席乡,众姓弟子同发诚心,虔铸鸣钟一圆,敬在合水口庙堂,护国庇民洪圣广利明王福主神圣案前永远供奉,福有攸归。合乡诚心虔铸钟一圆,重一百余斤敬奉。龙飞乾隆九年岁次甲子秋月穀吉旦。隆盛炉造。”长吉图的管辖范围,包含现在的隆街镇、田源镇,还有溪山镇的一部分,在连平建州之前是长宁县(新丰)的地盘。
▲连平田源小席村铁钟简介
③【石龙吉水庙铁钟】此钟铸造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距今已有277年历史,通高60厘米,口径51厘米,厚2厘米,重150余斤,有裂纹和脱落,原属连平城郊石龙村“吉水庙”。清康熙戊子(1708年),石龙刘氏创建吉水庙,庙名可能源自石龙刘氏的祖居地(江西吉水县),刘氏中道公在该庙上片立有1斗祀神膳僧田种。吉水庙中现在供奉有7尊灰塑神像(神农氏、伏羲氏、有巢氏、盘古氏、燧人氏、女娲氏、福主爷爷),此庙为县级文保单位。
▲连平石龙吉水庙铁钟
钟身铸文:“连平州惠化图石龙沐恩信士刘绍允,仝妻卓氏、妾林氏合家眷等诚心虔铸铭钟一员,重壹百伍拾余斤,敬在于本境吉水庙福主爷爷案前,永远供奉,福有攸归。时大清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孟秋月谷旦吉日,敬奉。隆盛炉造。”
▲连平石龙吉水庙
④【陂头四大天王铁钟】该钟可能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连平本地铁匠铸造的,通高75厘米,口径50厘米,厚2厘米,无唇,重120余斤,源自连平陂头贵东的一座废庙。钟身铸文看不太清楚,隐约可见:“xx北长x贵塘铺马庄凹帽峰巷xxx择子多振,捐资请匠铸钟一口,永远供养,连平州匠人xx奔造,乾隆xx冬月吉旦。"钟身4个方位还铸有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贵塘铺与东桃铺,合称贵东。
▲连平陂头贵东四大天王铁钟
⑤【隆街洪圣庙铁钟】该钟铸于清朝嘉庆13年(1808年),通高68厘米,口径63厘米,厚3厘米,重100多斤,是连平隆街“洪圣庙”遗钟。洪圣大王是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尤其广东、香港、澳门)广泛信奉的海神,据说能庇佑渔民、商旅海上平安。洪圣大王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番禺刺史洪熙,为官清廉,精通天文地理,能预测天气,可帮助渔民和商人规避海上风险。因过度劳累早逝,皇帝追封其为“南海广利洪圣大王”。另一说是古代南海之神祝融(火神),隋文帝时敕建广州南海神庙祭祀,历代帝王为笼络南方,不断加封(如“广利王”“洪圣”),逐渐形成“广利洪圣大王”的称号。
▲连平隆街洪圣庙铁钟
钟身铸文:“连平州河角乡合众信弟子虔具洪钟壹口,重壹伯余觔,敬在洪圣大王案前永远供奉。时嘉庆十三年孟冬吉旦立。万聚炉造。”边上铸有“国泰民安”的祈愿。河角乡,也就是1946年美国飞机迫降的地方。
⑥【大湖镇湖东古庙铁钟】此钟铸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通高64厘米,口径50厘米,厚2厘米,重100多斤,据说源自连平大湖镇湖东村一座废庙,跟田源小席合水口庙、石龙吉水庙的铁钟都是由隆盛钢铁厂生产的。湖东村这口铁钟比较特别,惜字如金,钟身一面铸有蕉叶和莲花,另一面用特大号字铸文:“大清龙飞道光元年三月吉日铸。隆盛炉造。”侧铸“风调雨顺”。
▲连平大湖镇湖东古庙铁钟
⑦【田源龙庙铁钟】此钟铸于清朝道光3年(1823年),通高63厘米,口径53厘米,厚2厘米,重100余斤,是连平田源“龙庙”遗钟,也是供奉洪圣大王的。钟身铸文:“大清国广东道惠州府连平州长吉二图田席约枫树塘上下老屋永兴围,合乡沐恩弟子仝发诚心,乐捐金钱,虔铸洪钟壹圆,敬奉在马仔径龙庙洪圣广利明王暨福主列神案前,永远供奉。庶神灵护庇降福无疆矣!时道光三年季春吉旦,枫树塘合乡弟子敬立。万源炉造。”侧铸“风调雨顺”。
▲连平田源龙庙铁钟
⑧【油溪望江爷爷庙铁钟】此钟铸于清朝道光14年(1834年),通高55厘米,口径50厘米,厚2厘米,重量仅有80多斤,源自油溪一座废庙(不知河门车磜在油溪哪里?)。钟身铸文:“沐恩弟子众信等,仝敬送神钟一口,重八十余斤,永远供奉河门车磜望江爷爷案前。时道光十四年甲午岁孟冬吉旦。万全炉造。”边上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祈愿。
▲连平油溪望江爷爷庙铁钟
钟鼓通常用于报更、早晚课诵、举行大型法会等,作用偏向于仪式性和时间刻度(晨钟暮鼓),声音洪亮悠长,召集范围更广。除此之外,比较大的寺庙里还有一种法器叫云板(也叫云版),用铜或铁铸造,其主要用途是向寺院内的僧众发布通知、召集僧众或报时,比如通知用斋(吃饭,早斋和午斋)。
▲连平石龙乌仙宫
⑨【陂头贵东南玉庵云板】这是连平现存唯一的古代云板,用铁铸造于明朝崇祯2年(1629年),重90多斤,源自陂头贵东大华村南玉庵。该云板铸文:“韶州府翁源县南木山南玉庵住持僧戒广,化缘僧清朗、徐权前来,南海佛山佛门弟子江寂x等铸云板一面,重九十余斤。众信等,奉送南玉庵永远供养。崇祯二年岁次己巳秋月吉日,铸造立。”南玉庵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崇祯初年的贵东还属于翁源县管辖,几年后连平建州。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连平知州高光国曾经赠了两口千僧锅给南玉庵,每口重达一吨多,已毁。
▲陂头贵东南玉庵云板
明清时连平人募建的几十座寺庙庵堂,多数都已随着千年信仰的崩塌而荒废或消失,破落的寺观遗址甚至都叫不上名字。但我们祖先们所信奉并虔诚膜拜的那些神仙、佛主、大王,却并未消亡。幸存的那些寺庙,其香火甚至能把房梁熏黑。(文/连平上坪 谢添泉)
往期回顾(戳下方标题):
州志-你不知道的雍正《连平州志》 | 揭秘连平起源之迷 |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区别
牟爷是如何在连平白手起家的 | 《连平州志》卷之一:星野 | 《连平州志》卷之一:舆图
《连平州志》卷之一:八景图 | 连平新八景 | 建置1 | 建置2 | 建置3 | 建置4 | 建置5
《连平州志》卷之二:连平疆域、山川 | 连平风俗
《连平州志》卷之三:连平城池 | 连平公署 | CCTV央视《中国影像方志》连平篇
《连平州志》卷之四:连平学宫先贤先儒 | 祭礼祭品 | 冒籍 | 乡饮酒礼
《连平州志》卷之五:祀典-祭先农坛 | 祭关帝庙 | 贡赋1 | 贡赋2 | 贡赋3 | 贡赋4 | 贡赋5
《连平州志》卷之六:兵防1 | 兵防2 | 津梁 | 秩官 | 选举 | 貤封和乡饮宾
《连平州志》卷之七:人物,宦迹.武绩.人瑞.德量.义略 | 孝行.方正.耆硕.善行.耆寿 | 列女.贤母.寿母
《连平州志》卷之八:物产 | 古迹·寺观.坟墓 | 祥异.饥荒.旱涝.兵事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1,内管岩石壁记/征浰头祭文/蒙泉记 | 艺文2,鼎建州治碑记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3,修岩坡路碑记/重修三多桥记/捐修葫芦峒山路序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4,文山二女墓记/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祭文烈女双正墓文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5,重修州城记/连平州明伦堂记/重建城隍庙记/祝圣寺记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6,牟公祠堂记/重修牟公祠序/牟公祠聚元会序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7,连平形胜记/圣迹岩记 | 艺文8,建立义学碑记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9,待赠若周何公传(何多才) | 艺文10,黄玫石先生传(黄志正)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11,曾得忠、王问臣合传 | 艺文12,何母颜孺人传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13,刘正烈传、墓、亭 | 艺文14,叶烈妇传
《连平州志》卷之十:诗1,牟应受的诗 | 诗2,何深的诗 | 诗3,颜希圣的诗 | 诗4,连平杂诗
族谱-上坪谢氏历次修谱时间 | 上坪谢氏明清老族谱 | 复渊公迁居上坪的时间
连平上坪谢氏的字辈 | 连平上坪谢氏家约(家训) | 仲辉公的兄弟 | 俊玮公派贤达
上坪谢氏七修谱错漏存疑 | 朝位公文武世家 | 从小水外迁的朝佳公后裔 | 岭下懋年公记
祠堂-上坪谢氏大宗祠历次修缮时间 | 上坪谢氏复渊公祠八修记 | 福珍、福颙公祠及洞主庙 | 上坪四角楼
仲富、仲贵公后裔祠堂分布 | 辉公后裔祠堂分布 | 南逸(俊玮)公祠重修记 | 朝应公祠始建年代初探
俊芳公后裔祠堂分布 | 俊璇公后裔祠堂分布 | 瑄公后裔祠堂分布 | 琪公后裔祠堂分布
连平颜氏府第分布 | 消失的连平学宫 | 消失的福音堂(连平中学前身)
连平谢氏八房祠(芝兰书室) | 连平上坪黄坑屋谢氏诚文公祠 | 2023年连平上坪谢氏祠堂进伙回顾
乡土-连平州城大小及攻城纪事 | 连平历年水灾 | 连平妇女(1946年 | 1928年) | 上坪三洞村办学记
连平革命斗争史 | 神枪手谢泮飘 | 黄埔县长谢静生 | 扬州起义何健生 | 颜伯焘厦门抗英及革职返乡
连平颜氏谁的官衔最高 | 忠信榕树下何氏 | 上坪大事记 | 上坪古代名人录 | 清代武举谢辉扬
下坪文魁丘庄 | 连平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中国高考状元现状) | 连平中学史 | 忠信中学史
蒙泉公剿匪往事 | 大湖寨的翰林曾冠英 | 上坪民意“镇长”谢朝佩 | 颜世清(书画收藏)、颜宝航
连平人民医院首任院长翁润苍 | 缅怀上坪古坑人谢开育 | 连平上坪祠堂文化简述 | 连平客家山歌
连平上坪客家锣鼓(锣鼓乐谱) | 连平过年(春节)风俗 | 十二月节索民谣 | 上坪老八盘 | 上坪粽子
连平上坪西禅寺 | 上坪谢氏十三景 | 下坪八景 | 上坪水口桥的来历 | 上坪街老照片 | 鹰嘴蜜桃史
连平电影院放映史 | 连平丧葬习俗 | 辉公墓(21年 | 24年) | 文龙公历代祖墓考 | 上正继诚公考略
朝征公墓 | 贵东市兴衰 | 新屋厦枫杨古树 | 颜宣甫“重游泮水”
颜检墓的现状和修造故事 | 明代顺阳王朱有烜墓出土记 | 安徽宏村游记 | 后收藏时代 | 上莞圣旨牌匾
本文出自【照牛排考古】博客,文章不定期更新,转载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http://zhaoniupai.com/kaogu/archives/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