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连平颜国华的第十旅
桂系被驱逐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由广州逃往惠州,甚至还派第四军军长李易标、师长麦胜芳率部驻扎连平。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洪流中,连平风云人物颜国华、颜保之、颜味余、谢岳臣、谢火云等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桂系被驱逐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由广州逃往惠州,甚至还派第四军军长李易标、师长麦胜芳率部驻扎连平。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洪流中,连平风云人物颜国华、颜保之、颜味余、谢岳臣、谢火云等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昨天那篇《侵华日军蹂躏连平忠信罪行录》发出后,照牛排收获不少留言,日军在连平境内的行进路线逐渐清晰。鬼子自广州或惠州而来,欲往江西九江集结,在1945年6月9日(农历四月廿九日)左右,日寇进犯连平隆街百叟墟、忠信下莞洞、陂头普安村(自翁源袭来),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但仅作短暂停留,走小路急着赶路,连平人则纷纷“走日本”。
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分三路进逼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中国军民,并在之后的六周内,屠杀、奸淫、掠夺、焚烧和破坏并举,对南京造成震惊中外的空前劫难,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史称“南京大屠杀”。国难当头,粤北山城连平也未能幸免。
1)60年代时,忠信、油溪、高莞这3个公社被合并为忠信公社。1964年6月,人们在修建头巾石水坝时,意外挖出两件罕见的青铜器:錞于、甬钟,出土时錞于和甬钟并排放置,无其他遗物共存。岭南考古学家朱非素先生为此写了一篇《连平县忠信公社彭山发现錞于和甬钟》,发表在1978年第3期的省博《文博通讯》上。这套文物出土于连平县油溪镇彭田村头巾石桥南侧、油溪中学以西约500米的彭山东北坡,该处被称为“彭山遗址”
1)今年上半年照牛排整理那本《上坪客家》时,详细罗列了连平上坪各个自然村(经济社)的开基祖,也在公众号上发过一篇《连平上坪谢氏、陈氏、丘氏、刘氏的开基始祖》,限于时间、篇幅、族谱资料和田野调查的不足,有些村落没写,下坪下洞村黄氏和张氏的源流当时也没弄清楚。遗憾需要慢慢弥补,本文先探讨一下连平下坪黄氏的开基祖。
1)我对连平上坪谢氏的了解始于2014年,那时加了一个龙川谢氏伯瑾公的QQ群,龙川山池文申公墓园也大致是在那年创建的,上面还有象征性的景文、景和两公墓碑,开始我还以为连平上坪谢氏、陂头谢氏与龙川有什么渊源。此后两年我都在找上坪谢氏七修族谱,2016年春节时首次拿到并拍摄了一部分七修谱照片,但对陂头及上坪谢氏起源的认识直到2020年才有重大改观
1)1951年7月27日,陂头东西乡联小第2届10余名毕业生与几名老师在篱笆前留影,当时这所小学的学生不多,女生更少,是解放初期连平乡村教育状况的一个缩影。这所学校可能在解放前就已存在(据《连平教育志》记载,“1949年,陂头西乡小学的进步教师范汉良被连平县伪政府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