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高莞武进士参将刘凤喈史料
1)清代重文轻武,武举人的录取名额相对较少,连平州在清代268年里只出过22位武举人,武进士更是凤毛麟角(整个清朝只出过2位,比翰林还金贵)。打仗剿匪的时间相对较短,处在太平盛世,文治可以有许多仁政、德政载诸史册,武力往往没有用武之地,武进士和武举人也就鲜有其名了,如今我们在史书中很难找到武举人和武进士的资料。在连平高莞中学的后山,有一座刘侍卫墓,墓主是连平最早的武进士刘凤喈,他有哪些故事呢?
1)清代重文轻武,武举人的录取名额相对较少,连平州在清代268年里只出过22位武举人,武进士更是凤毛麟角(整个清朝只出过2位,比翰林还金贵)。打仗剿匪的时间相对较短,处在太平盛世,文治可以有许多仁政、德政载诸史册,武力往往没有用武之地,武进士和武举人也就鲜有其名了,如今我们在史书中很难找到武举人和武进士的资料。在连平高莞中学的后山,有一座刘侍卫墓,墓主是连平最早的武进士刘凤喈,他有哪些故事呢?
1)最近有陂头磐石围的朋友私信照牛排说,去年那篇《连平陂头文笔塔<帽子峰奎阁落成碑记>》里的五层古塔配图不是陂头奎阁(也叫奎星阁,俗称文笔塔),并发来资溪帽子峰奎阁及碑记的照片。2013年官方出版的《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不够严谨,字体工整的磐石围奎阁碑记中明确说明了塔的修建时间为“道光十九年(1839年)”而非明末清初,“阁建三层之高”说明陂头奎阁是三层而非五层,此外,文博人员在抄录碑记时错抄、漏抄非常之多。
以信公房人丁兴旺,或许与其葬地有关,以信公被葬在翁源县英村铺石塘镇(今龙仙镇丰山村),坟名叫做“乌鸦落阳”(也写作“乌鸦落洋”),该墓远近闻名,民间流传着当年谢氏先祖与风水先生为以信公寻找真穴及下葬的故事,该风水宝地也曾引发官司纠纷。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长洲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俗称黄埔军校。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陆续迁校至南京,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8年11月迁至成都,1946年1月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底迁往台湾。
连平位于粤之东北,北界江西龙南、全南,东接和平,南接东源、河源、新丰,西邻翁源。1942年时,连平全县约有9.6万人口,七成是农民,当时的连平特产有蒜头、香菇和石灰。蒜头年产20余万斤,价值20余万元,在香港未沦陷之前多数卖到香港,之后仅销往东江一带。香菇每年出产七百余担,价值30余万元,销路跟蒜头差不多。石灰每年出产七千余担,价值14万余元,主要在本地销售。
1)后人对古人的评说,皆为二手资料,传来传去难免失真。庆幸的是,很多明清时期文武官员向皇帝报告公私事务的奏折原件(或军机处誊抄的副本)还留存至今,一部分收藏在北京,另一部分被老蒋运到了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乾隆年间,连平颜氏在朝中有红人,那就是24岁便担任山东泰安知府的颜希深,他的奏折题材广泛,从奏折中可见其文采和情商。乾隆皇帝曾三次拒绝颜希深进京面圣,啥情况?
1)谈及连平颜氏,话题离不开读书做官,你是否知道他们的女儿嫁给了怎样的人家?连平颜氏虽官居高位,但也恪守男尊女卑的传统,在颜氏族谱上极少提及妻子的娘家和女儿的去向,但对于迎娶颜府千金的百姓来说却是光耀门楣的事,照牛排最近在连平陂头2001年版的《谢氏复澈公宗谱》上,看到几条连平颜氏与陂头谢氏联姻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