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旧事:那些年小日本轰炸连平
明朝永宣盛世,郑和七次下西洋,花了不少银子,本质上是炫富而已。老牌海盗葡萄牙、西班牙、不列颠、小日本,却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先后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美利坚则凭借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军火生意畸变成新的强盗头。资本主义没有仁义道德的束缚,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
明朝永宣盛世,郑和七次下西洋,花了不少银子,本质上是炫富而已。老牌海盗葡萄牙、西班牙、不列颠、小日本,却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先后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美利坚则凭借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军火生意畸变成新的强盗头。资本主义没有仁义道德的束缚,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
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人们对拜山扫墓这件事,看得越来越淡,鞭炮也不让放了。年年回家祭祖,但拜的是谁可能还没搞清楚,加上困难年代简陋的砖石墓碑、破4、老一辈不重视或没有条件重修,有些墓地也就渐渐断了香火,找不到了,或者不知道葬的是谁了。现代的这种极端,与我最近看到的一篇连平旧闻,形成鲜明的对比。
照牛排曾在《连平中学百年发展简史》中提过连平县长罗仲达集结封建财产创办连平中学的故事,随着手上史料的增多,其为人越发让人扑朔迷离,不知是个啥样的人。罗仲达的老家在广东梅县,他和连平的渊源始于周总理的一个电话。
“崧”通“嵩”,崧岭即高大的山岭,该地名古已有之。长沙,在我的刻板印象里,一直是指湖南长沙,殊不知连平西南部有个长沙村。对于我这个上坪人来说,崧岭和长沙都是陌生的。带着这种陌生,今年春节时,照牛排和朋友来到连平县隆街镇崧岭沙心村和长沙村,实地探访了沙心谢氏和长沙赖氏的祖屋老宅。
1)2021年国庆前夕,照牛排与几个好友在连平上坪东阳村探访各屋的祠堂,在祖公牌上看到几个族谱中常见的名字——东阳老屋卡祠堂的“宾松公”(谢廷棡),竹园围祠堂的“孔茂公”,他们是上坪谢氏左族仲斌公房枝繁叶茂的六世祖和七世祖。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石门擎屋,用上坪话来说就是池塘“牛大”,用石条打造的祠堂门“溜靓”。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版《连平州志·风俗》曾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在300年前的连平民间,已有元宵节观赏花灯、舞龙舞狮和唱山歌的风俗。州志里的花灯并未特指忠信花灯,其实古代的中国素有元宵节放假观灯的习俗,花灯最初起源于秦汉时的宫廷,之后流传于达官显贵,乃至民间。
连平县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看惯繁华的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在解放前的民国时期,连平城出产的爆竹畅销省内外,爆竹这一手工业曾经养活了半城人,是连平县城的支柱产业,类似于忠信花生、火蒜和上坪的鹰嘴蜜桃。民国初年,连平城里的爆竹作坊仅有十余所,到1935年时已增至七八十所。畅销的爆竹带动了连平当地土纸、土硝的大量生产,专门制造“产壳机”以及煮硝、制土药、做药信、修理等工匠队伍也配套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