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上坪谢氏俊瑛公后迁居崧岭
1)谢俊瑛(1416-1477年),是连平上坪谢氏始祖复渊公的四世孙,左族仲玄公的次子,与右族三世祖仲辉公在同一年出生,配杨氏,生有六子、二女。俊瑛公对于多数上坪人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留在上坪本地的俊瑛公后裔主要聚居于小水村虾公塘屋(约一百多人),其后裔在外迁之后枝繁叶茂,其中一支迁到了连平县隆街镇崧岭。
1)谢俊瑛(1416-1477年),是连平上坪谢氏始祖复渊公的四世孙,左族仲玄公的次子,与右族三世祖仲辉公在同一年出生,配杨氏,生有六子、二女。俊瑛公对于多数上坪人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留在上坪本地的俊瑛公后裔主要聚居于小水村虾公塘屋(约一百多人),其后裔在外迁之后枝繁叶茂,其中一支迁到了连平县隆街镇崧岭。
1)二品总督颜以燠的五世孙颜本敏先生曾在《连平古州城的百间百姓祠堂》中记载,连平红星二街原有谢氏八房祠和初公祠,红星一街原有雨公祠;连平分司街原有两座谢氏祠堂,一座是“辉公祠”,还有一座“伦公祠”。据族谱记载,辉公祠是供奉上坪谢氏三世祖谢仲辉的,那么伦公祠呢?
1)《尔雅》有云:“善事父母为孝”。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国人的推崇,元人郭居敬撰写的《二十四孝》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其实咱们连平上坪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大孝子,有些还被地方政府当作典型来宣传,比如左族仲玄公房的11世祖谢复培、谢特铨,右族仲辉公房的12世祖谢朝封。
1)连平下坪丘氏祖清公派(右族)聚居于石陂村东西向的留洞河沿岸,相传景清公携其子由丰树坑一带迁居石陂头,还有几家人是从上书房搬过来的。景清公生有五子,其中萱公、菼公和蘭公传了下来,他们的后裔在石陂头建了四座祠堂,形成石陂古村现在这种祠堂分布。
1)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生动描绘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在岳父眼里从没米下锅的“癞蛤蟆”一下变成“文曲星”、“贤婿”、“范老爷”,城里从未谋面、举人出身、做过知县的张老爷也上门攀亲戚送银子和屋舍。在封建社会能考中举人,大致相当于现在既考上了清华北大又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是有资格做官的。
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连平上坪谢氏也有祖传的家训,只是现代人不太讲究这个了。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上坪谢氏右族族长谢朝见、左族族长谢孔苕,为了振纲肃纪,拟定《谢氏家约》20条,呈请时任和平知县张应诏大人题写批语,载于族谱,流传至今已有430年历史。连平上坪谢氏家约(家训)包含父母篇、兄
1)字辈也称字派,起源于唐朝,是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是中国传承千余年的重要取名形式。解放后,字辈已没那么重要,近年来更流行用“梓涵、子涵、紫涵”这种名字而不再讲究字辈,从名字中已完全看不出是几世的人。不管有没有按字辈来取名,连平上坪谢氏族谱中是拟定了字辈的。